找到相关内容159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三论宗吉藏的二谛思想

    三论宗吉藏的二谛思想  纪华传  从人类思维的发展来看,二分的思维方式,如现实与理想、常识与真知、现象与本质、有限与无限等的对立及冲突,是一切哲学所必然面临和探寻的问题。佛教中的二谛理论,即是试图沟通和解决凡与圣、真与俗、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和矛盾。在印度,二谛理论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,在佛教之前的印度教已有二谛雏形,在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经典中,如《俱舍论》、《成实论》、《大毗婆沙论》、《般若经》...

    纪华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1267616.html
  • 色心诸法之分析(1)

    诸部渐兴,每一部中,皆有对法。而一切有部,一身六足,发展而为大毗婆沙论法义繁广,尤集前期阿毗达磨之大成。世亲菩萨最初有部出家作俱舍论,依毗婆娑论,立五位七十五法。后来从兄无著菩萨修学大乘,依瑜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2367628.html
  • 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

    相部法砺依据《成实论》认为:戒体为非色非心;东塔怀素依据《俱舍论》认为,戒体为色法(无表色),道宣律师则一方面因袭相部之非色非心无作戒体;另一方面,把《四分律》看作“分通大乘”,以生长于阿赖耶识中的善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3567641.html
  • 萨迦班智达生平、事业简介(2)

    改宗大乘佛教。他是帮助无著弘扬唯识论派的重要人物,他的代表著作是《俱舍论》。 [29]食子,朵玛。由糌粑捏成以供神施鬼的食品。 [30]这份诏书在《萨迦班智达传》的19—20页也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1167946.html
  • 《摄大乘论》探索

    后来于陈宣帝太建元年(公元 569年)正月十一日圆寂在广州,享年71岁,在华23年。一生中译经64部, 278卷,著疏19部, 134卷,《俱舍论》,《摄论》是他的代表作。《摄论》是谛师于陈文帝天嘉元年...

    智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3268107.html
  • 唯识宗略说(2)

    小乘佛教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将万法归为六百六十种法。世亲早年作《俱舍论》时,曾将六百六十种法归略为七十五种。与世亲同一时代的诃梨跋摩,造《成实论》时,又将万法归纳为八十四法。后来世亲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2068376.html
  • 未来传戒的兴衰

    把戒体分成这三宗。  一、实法宗。实法宗主要是把佛陀所说的一切有为法、无为法,认为是实有的,以诸法实有为宗旨,故名实法宗。他的著作与《杂心论》 、 《毗昙论》 、 《俱舍论》等见解相同。...

    道 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3468392.html
  • 文道并焕儒释兼综——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

    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而佛教嗜法自然,往往是因为身处清幽的林下,得于领悟禅意。梵语之“禅”间译即为寂静思虑之义。《俱舍论》二十八解释曰:“依何义立静虑名,由此寂静能审虑故。”因此,佛教之于山水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4368401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六)

    俱舍论》卷十一说︰“四大洲、日、月、苏迷卢欲天、梵世各一千,名一小千界,此小千千倍,说名一中千,此千倍大千,皆同一成坏。”3 此即以四大洲、日、月、欲界六天及色界梵世天等,称为一小世界。一千个小世界,称为...

    慧沼大师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268458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八)

    烦恼地法之一,唯识家以之为随烦恼之一。如:《俱舍论》卷四︰“逸谓放逸,不修诸善,是修诸善所对治法。”27《成唯识论》卷六︰“云何放逸?于染净品不能防修,纵荡为性,障不放逸,增恶损善,所依为业。”28又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568461.html